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注释
径山痴绝禅师语录跋 南宋 · 释艮传
 出处:全宋文卷八○八八
事师不难于生,难于死。
了源庵主送痴绝翁死,奋不顾身,于艰棘中当大事,结集流通,自不为难,而成其难。
岂不韪欤!
秀野、懒翁,皆翁方外友也。
赠源祇夜勉终其难,多叙于翁所得,恰如无垢对妙喜葛藤。
懒翁又为塔状,以盛其死。
嘱源归刻两庵间,不玉山则玉䒦。
岂特蒋径知此翁不死,天下老和尚亦皆知此翁不死。
宝祐二年四月八日,枯山比丘艮传敬跋。
按:《痴绝道冲和尚语录》卷末,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六套第三册。
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五十一 南宋 · 释绍昙
灵鹫峰前,热血相喷。
觉城东际,陷坑无底。
失脚休论后与先,痴翁何似我风颠(祖堂)
原注:痴绝开山。
偈颂五十一首 其七 南宋 · 释道冲
 押词韵第三部
一不得向,二不得背。
丝毫及不尽,古镜生瑕颣。
拈起铁蒺藜,一时俱击碎。
从教大地黑漫漫,它家自有通人会(源首座至)
按:以上辑自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上智沂《痴绝和尚嘉兴府报恩光孝禅寺语录》
出山相 南宋 · 释道冲
 押庚韵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一五
天上星,眼中睛。
星无悟人之意,睛无瞩物之情。
以理而会,自诚而明,究竟何曾有道成。
按: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上,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三册。
观音大士赞 南宋 · 释道冲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一五
一切音声相,是人听以耳。
圜通大士,唯以眼而听。
非特以眼听,六根互为用。
当其互用时,根境不相杂。
譬如帝珠网,交光相融摄。
即此融摄相,各各住自位。
以此三昧力,普施于一切。
俾不离声色,透出声色海。
眼处若闻声,耳处得解脱。
共證十方空,同名观自在。
我作如是赞,定招妄语罪。
既招妄语罪,画者亦是妄。
画者既是妄,此相非真实。
于非真实处,此相常现前。
应作如是观,是真法供养。
按: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上。
达磨大师(一) 其一 南宋 · 释道冲
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一五
杨子江心,波涛鼎沸。
一苇可航,如履平地。
盖亦暂时之游戏,岂足以尽此老十万里西来之本意。
按: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上。
达磨大师(二) 其二 南宋 · 释道冲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一五
人皆有心,人皆作佛。
胡为西来,递相诳惑。
心在何处,佛是何物。
带累神光无处寻,后代儿孙厮淈𣸩。
按: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上。
曹源和尚(一) 其一 南宋 · 释道冲
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一五
密庵骂,恨入骨髓。
此恨难忘,充塞天地。
四海五湖无处避,能有几人著它底。
著它底,冤冤相报无穷已。
按: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上。
曹源和尚(二 师侍立) 其二 南宋 · 释道冲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一五
曹源,祖密庵
碧落碑,无赝本。
破沙盆,正法眼。
清庙瑟有遗音,坐者立者,以心印心。
不肖之子,作如是赞。
非特旌于往古,亦乃诏于来今。
按: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上。
痴绝道冲和尚语录后淳祐十一年 南宋 · 赵以夫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六七六
嘉熙戊戌余假守四明
己亥痴绝冲老来天童,间至郡斋,款语竟日,莫逆于心。
甲辰,奉敕移灵隐,宗风大扬。
一日拂衣去,盖为法界立砥柱,不作桑下计也。
乙巳,访余于金陵,余以蒋山屈之。
师云:「老僧才展坐具,四方学徒云集。
此山产薄,向住十四年,至行乞以供粥饭。
今老矣,不能为也」。
余为虚其座,俾保宁兼管,专以奉师。
丁未,余召还,师亦入浙。
得旨主径山席,又复过我,往来一纪,如初识。
时庚戌三月,遗余书偈,且留铜炉、古鉴为别,怆然叹斯人之不作,而佛法之中微也。
余尝问师佛法大意,师曰:「日间做底,种种皆是。
孟子曰:『君子欲其自得。
自得则居之安,资之深,取之左右逢其原』。
且道自得,得个甚么?
于此荐取,即是佛法」。
辛亥,其徒了源出师语录示余云:「语录十册,今取其一行于世,盖师手编也」。
因书于卷后而归之。
中伏日云泉野客赵以夫
按:《痴绝道冲和尚语录》卷下,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三册。
径山痴绝禅师行状 南宋 · 赵若琚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七八四、《径山志》卷六、《天童寺志》卷七
师名道冲自号痴绝武信长江苟氏子。
母郭氏,尝梦经行木瓜树下,其实累累,取而食之,占者谓当产奇士。
已而师生,丰上短下,资禀过人。
长应进士举,不利,受释氏学于梓州妙音院,礼修政。
落发,游成都,习经论于大圣慈寺
未几以名相厌人,雅有志于出世间法。
绍熙壬子出峡,回旋荆、楚间。
松源岳密庵之道于饶之荐福,径造其庐。
适值岁饥,闻曹源生首众云居,松源西湖妙果举出世,师听其入门语有省,参堂俾侍香。
甲寅夏,复从之徙龟峰,留三年,以偈辞入浙,有「尚馀穷相一双手,要向诸方痒处爬」之句,江湖至今传诵。
松源灵隐,门庭高峻,不妄许可。
师栖笠八阅月,未得归堂。
每嗫嚅欲自言,娄呵斥不容近。
一日,有告之松源者,松源曰:「我八字打开挂搭他,自是他当面蹉过」。
师闻此语,口耳俱丧,始知侍曹源于妙果龟峰时,嬉笑怒骂,无非善巧方便,自此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。
既而曹源顺寂,遍历诸老之门,踰二十年。
净慈肯堂充、华藏遁庵演一见以为法器,知密庵之传,必复兴于异时。
其后潜庵光、一翁如、痴钝颖、掩室开、浙翁琰皆分半座,俾倡所学。
嘉定己卯,由径山应嘉兴光孝请,一芗为曹源修末后供。
宝庆乙酉,被堂帖,移蒋山。
蒋山田多,依山濒水,旱潦不常,岁租不足以供众。
师攻苦食淡,相安于寂寞十四年,始终如一日。
时参枢抑斋陈公开阃金陵,素敬师操行孤高,举似于闽帅东畎曹公
会鼓山虚席,即命师主之。
未行,迁雪峰嘉熙戊戌入院,甫半载,有旨住太白名山。
适育王住持未得人,因师之至,又强之兼领。
师往来两山间,四方学者从之如归市,声闻京师
淳祐甲辰,诏移灵隐,说法飞来峰下。
追念密庵松源旧游,方思所以振起祖风,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,难以口舌争,遽动终老故山之志,伐鼓亟去。
京兆尹节斋赵公致书力挽,堂帖有虎丘之命,升师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,俱莫能回其意。
戊申春,育王散席,诸大老落落如晨星,惟师为丛林尊宿,众举于朝,日夜傒师之出,亦固辞乃已。
明年己酉,访丞相弘毅游公、侍郎沧洲程公于苕溪私第,归涂京兆节斋赵公命驾遣书要于路,留连郡治弥两旬,欲挽之为法华开山,恳祈再三,不得请,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。
师谓先诺固不可违,君命岂应引避,乃以九月至法华,踰月登双径,实踵无准范之后,人神向合,声欢如雷。
俄染疾在心膈间,饮啖日减,自冬涉,形体虽羸,而升堂提倡,精明如平时。
三月六日,忽手书龛记,叙得法之由,遣遗书十数,且口占法语,寄无准塔所曰:「无准忌在十八,吾以十五即行,不得瓣香修供矣」。
侍僧骇其言,而以遗偈请。
师笑曰:「末后一句无可商量,只要个人直下承当」。
即命笔书辞。
众上堂,曰:「世尊临,入涅槃」。
告众云:「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,瞻仰取足,无令后悔。
今日即有,明日即无」。
拈云:「世尊平生用尽伎俩,临死之际,求生不得生,求死不得死。
山僧则不然,要行便行,要去便去,八臂那吒拦不住」。
自是屏医却药,果至十四日夜分,起坐移顷而逝。
后三日毗舍利,五色粲然。
弟子遵遗教,奉灵骨,以庚戌五月十九日归葬金陵之玉山庵
学徒追悼不舍,中分其半,建塔径山菖蒲田玉芝庵,实是月二十四日也。
寿八十二,腊六十一。
师纯诚无伪,表里如一,待人恕而律己严,应世圆而领众肃。
住山三十年,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,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。
平居简淡沉默,若不能言,及坐筹室,勘验衲子,机锋一触,犹雷奔电掣,海立江翻,皆茫然莫知凑泊。
誓不轻以词色假人,重误来学。
晚年无他好,多留意字法,于小楷最得三昧,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。
僧俗归敬,求法语偈赞无虚日。
虽祁寒盛暑,挥染不倦。
士大夫多乐从之游,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,以至声名喧传海外,有具书礼、犯鲸波而来问法者。
其道德有以服人,一至于此。
方在天童育王时,被旨开堂灵隐,束担将戒行,而邻峰疾之者声言,欲嗾群大逞梗于中道。
左右闻之,举以告。
师曰:「吾平日以诚实接人,将何以加我」?
略不为之动,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。
双径冷泉、太白雪峰,海内甲刹也,近年以来,萌欲速之念者,挟奥援,矜智巧,历阶而上,力可以通神。
师则不然,短褐布衣,终其身不为势利所动,故其进不由介绍,其退心常泰然,真法门之栋梁,后学之标准也。
钟阜东阳六十里,玉山实介其间,由润而升,禅锡经从,曾无驻足放包之地。
师诛茆结庐,凿石开径,倒囊钵所有,不足以给土木之费。
京湖制师无庵孟公、秋壑贾公闻而为之助,京尹节斋赵公继捐金,以相其成。
于是即庵之傍,定瘗骨之所。
峰峦回环,龙虎对峙,既尽挹金陵诸山之秀,而玉山玉芝其名又适相符,夫岂偶然哉!
故其亡也,葬如其志。
既葬后一月,嗣法弟子法鉴致师遗书,以行实属若琚为之状。
顾方屏迹田里,多病侵陵,有所未暇。
越再岁,其徒了源持木石侍郎尤公所作语录叙引,切切申前请益力。
慨念丙申之春,识师于独龙冈下,一见倾盖如故,今回首十七年矣,谊不容辞。
因摭门人所编行实,间参以所闻,绪次始末,面授了源,使持以乞铭于当世大手笔,为丛林不朽之传。
谨状。
淳祐十二年六月朔朝散郎、新权知南雄州军州、兼管内劝农事、借紫赵若琚状。
按:《痴绝道冲禅师语录》卷下,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三册。